马军beat·365武:“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衣服       |      2025-07-02 08:43:52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今年‘小咬’少多了,防蚊服都用不上。”马军武爽朗一笑。可是在到哨所参观的游客眼中,这里的蚊虫还是太多了,不一会儿,脸上、胳膊上就被咬出几个红疙瘩,痒得厉害。

  这里是位于“西北之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的军武哨所。职工马军武身材敦实,皮肤被晒得黑黢黢。他正向前来哨所参观的游客讲述戍边故事。

  “往年的蚊虫黑压压一片,每立方米能有1700多只。”马军武说,哪怕烈日当空,他和同事也得裹得严严实实,“‘小咬’毒性强,能钻进衣服叮咬,被叮后皮肤就会红肿溃烂。每次巡边回来,衣服里都能抖出半碗蚊虫来。”

  军武哨所,原名“桑德克哨所”。在哈萨克语中,“桑德克”意为“空箱子”。正如其形容的,哨所方圆数十里人烟稀少。

  在这个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阿拉克别克界河畔的民兵哨所,马军武已经坚守了37个年头。

  1988年4月23日,一场特大洪水沿着阿拉克别克河滚滚而下。洪水冲毁了简易大堤,冲垮了龙口,向一八五团团部方向汹涌而来。“按照当时的国际法惯例,如果任凭界河改道,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的我国领土将被划入邻国版图。”马军武回忆。

  紧急关头,一场抗洪守土保卫战打响了。马军武和大家一起装沙袋、加固铁丝笼、堵缺口、抢运抗洪物资。“当时就是一个想法,要尽快战胜洪水,保住家园,守住界河!”马军武激动地说,经过16个昼夜奋战,溃口终于堵住了,没让一寸国土流失。

  此后,一八五团党委决定在阿拉克别克界河边设立民兵哨所——桑德克哨所,由专人守水、护林、巡边。马军武主动请缨,那时,他刚满19岁。

  荒凉的戈壁、丛生的杂草和连绵不断的沙丘,马军武刚到哨所时,这里只有两间土坯房,屋里除了一张行军床beat·365beat·365,没有任何家具。“最难熬的还是寂寞。经常几个月见不到人,有时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马军武经常对着空旷的戈壁大喊。

  1991年,马军武经人介绍认识了张正美。第二年,小两口在哨所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的张正美和马军武一起巡边、查堤、记日志,还学会了开拖拉机、修铁丝网……两人的相伴相守,让边境线上也有了欢声笑语。

  冬天的桑德克,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暴风雪一场接着一场。马军武在齐腰深的雪地里巡逻。饿了,就啃一口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渴了,就捧一把雪塞进嘴里。

  每年春季,是界河最危险的时候。马军武把闹钟定成每半小时一响,哪怕是深夜,也要打着手电筒去河堤巡查。一次,马军武乘着皮筏子在河中打捞杂物。一个浪头打来,皮筏子一歪,他掉进了急流中。

  “我在岸上追着跑了几公里,直到看见他扒着一个树杈子爬了上来。一瞬间悲喜交加,扑到他怀里大哭起来。”张正美心有余悸。

  巡边路上,马军武磨破了400多双胶鞋。每次胃病发作,马军武疼得直打滚,张正美也心疼得直掉泪。几次想让丈夫辞掉工作,却始终没能张开口。因为她清楚,在马军武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

  如今的军武哨所,盖起了新房,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和智能设备,还成了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边境线上的守护者,也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